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事 > 九鼎在哪里去了(历史上九鼎现今何处)

九鼎在哪里去了(历史上九鼎现今何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留下了许多稀世之宝。鼎,作为古代一种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青铜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并不觉得新奇,各地的博物馆都有的收藏和展出。但是一提到九鼎,就历史价值和神秘性而言,没有一件珍宝可以与其相媲美。

九鼎在哪里去了,历史上九鼎现今何处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每州设州牧一职进行管理。到了夏后启时,令九州牧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在铸造之前,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选出巧工能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上,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铸成的九鼎称为冀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九鼎铸成后,被陈列于宫门之外。九鼎象征着华夏九州,气势庄严的九鼎喻示着江山大统,此后九鼎就成了王权的象征。拥有九鼎者便拥有九州天下,非天子不得拥有九鼎。九鼎就代表了天下,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关于鼎和王权的成语,如定鼎天下,问鼎中原,钟鸣鼎食,四海鼎沸等。

夏朝末期,夏桀荒淫无道,被商汤驱逐,天下进入商王朝的时代,九鼎也开始了第一次传承。商汤将九鼎迁移到商的都城。到了盘庚时期,商迁都于殷,九鼎也被迁移至此。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过九鼎。到了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遵照当初周武王之愿将九鼎安置在雒邑的太庙之中,并请周成王亲自主持祭礼。

九鼎在夏商周三代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是传国之宝。但是自东周战国以后,世代相传近2000年的九鼎逐渐淹没,最后不知所踪,实在蹊跷,如此国之重宝到底去了何处?

进入东周以后,随着周朝王室的衰落,各地诸侯已不再朝周,并且野心勃勃开始觊觎王权。最先表露野心的是楚国。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来楚灵王也曾一度动心问鼎,但因楚国内发生叛乱,未果。“问鼎中原”的成语也因此而来。

秦惠王时,秦国相邦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于是出兵攻打九鼎所在的洛阳。周天子找来谋臣颜率商议,颜率颇有谋略,先是鼓动齐国帮助周驱逐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出兵后,秦国求鼎不成,撤兵西归。事后齐国前来索要九鼎,因齐国和周不接壤,要运回九鼎必须借道当时的魏国或者楚国。谋士颜率告诉齐王魏国和楚国也觊觎九鼎,如果借道此两国,九鼎肯定到不了齐国,最终齐王放弃九鼎。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就这样周旋于齐楚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使其相互制约,保九鼎不失。

随着秦国实力的强大,对于九鼎始终没有放弃。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借机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周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走到雍鼎前时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周)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不服输的秦武王偏偏不信邪,于是用尽平生之力,将雍鼎抬离地面半尺,正要迈步之时,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好压在秦武王右足上,将胫骨压断,当夜秦武王便命丧洛阳。

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在惊恐悲愤中离世后,周的民众纷纷东逃。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的国君,西周国的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随后,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然而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下落不明。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述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关于九鼎的记述就有出入,前后不一。比如在《史记.周本纪》和《史记.秦本纪》中记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又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这两种说法前后矛盾,前者说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洛阳掠回了九鼎;而后者却说在秦灭周之前九鼎已经消失不见。《史记》中关于九鼎的记载的确让人费解。

九鼎在哪里去了,历史上九鼎现今何处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述延续司马迁《史记》观点的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九鼎早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已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秦始皇南巡时,还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最终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后世学者对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充满怀疑,清代学者全祖望、沈钦韩就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也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修撰《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沿用了全祖望、沈钦韩的说法,认为:随着东周王室的衰落,已无力自保。战国时各个诸侯强国早已对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虎视眈眈。为了维系举步维艰的王室,财政困难的周王室最终将九鼎销毁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

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首先纵观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九鼎已被销毁的记录。其次,对于周王室而言,九鼎被视为天命所在,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能因其他诸侯国的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铸于夏初的九鼎,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物本身的价值。东周王室岂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还有一种说法是末代周天子周赧王驾崩后,按照周礼要求,天子应该享有九鼎陪葬,然而当时的周王室早已债台高筑,无力铸鼎。王朝的气数已尽,与其让象征社稷江山的九鼎落入他人之手,还不如让九鼎随周天子长眠地下。因而将历代所传九鼎陪葬,对外宣称九鼎早已遗失。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这可能性是存在的。

结合现有的史料分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年秦昭襄王掠回秦国的只有八鼎,而另外一鼎落入了泗水。至于秦迁九鼎回咸阳为什么要迂回过泗水,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向天下的诸侯炫耀昭告九鼎已归秦。后来秦始皇派人去泗水寻鼎,寻找的就是落入泗水的豫鼎。按照此推论的话,九鼎中的八鼎已经归秦,之后九鼎或许随着秦昭襄王,或者随着秦始皇帝一起深埋地下。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灭秦之后,定都彭城,然后把九鼎从咸阳迁移到了彭城。楚汉相争,项羽战败后沉九鼎于泗水之下,这或许可以解释九鼎为何会沉于泗水之下的说法。但是九鼎都沉入水中,而且鼎又比较重,不可能都被水冲走,总能打捞到一两个吧?所以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结合史料,我们有理由相信九鼎并未被销毁。九鼎如果失于周王朝灭亡之前,那么其如今就躺在洛阳周边的地下;如果失于秦末,那么九鼎在关中的可能性很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关于夏初铸造的九鼎式样,究竟是方是圆,是四足还是三足,鼎内外有什么铭文和纹饰?至今无所考稽。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述:“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也就是说九鼎之一的雍州鼎为龙文,赤色。根据现在已出土的夏初的陶器纹饰推测,九鼎上的纹饰不外于兽面类、龙凤类、动物类、云雷类、火类、几何类等这几种类型。

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记载:“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文中所说的雄金、雌金史料中没有记载,或许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

后世帝王也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力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女皇武则天将做好的九鼎放在了洛阳明堂当中;宋徽宗则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以黄金来装饰,放在汴京九成宫中陈列。

夏初所铸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工作者,为我们揭开这个千古之谜,使九鼎能重见天日,让世人一睹九鼎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