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趣闻轶事 > 年轻人要去工地或者工厂(进厂和工地哪个更苦)

年轻人要去工地或者工厂(进厂和工地哪个更苦)

这个问题我很有发言权,当年父亲就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他做出的决定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父亲最不明智的选择,也是不可揭开的伤疤,所以很少在父亲面前提及。然而,父亲却总是一副无怨无悔的样子,就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决定中,坚决不愿意承认自己选错了。

年轻人要去工地或者工厂,进厂和工地哪个更苦进工厂还是去工地做泥瓦匠,这是一个摆在父亲面前的难题。

是进工厂做生产线工人还是去工地做泥瓦匠?父亲在二十多年前就面临过同样的问题,虽然当时进厂做工人只有几十块钱,然而那时工地的工资却接近100元一天。

那个时候,消费水平很低,大家的收入都不高,我家种了几亩桃树,一年辛辛苦苦,一年最多也就卖5000多块钱。

交通更是不发达,农村人走出去到大城市打工的机会也不多,一家人都是围着一亩三分地,虽然饿不着但是也没啥存款。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安于现状。邻村的选房亲戚早些年在外地承包工地,工程做得越来越大,一年能赚几十万。

这对于我们这种全家每年只有几千块钱收入的家庭来讲,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心里也只有羡慕嫉妒的份。

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因为亲戚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带过去的泥瓦工逐渐不够用了,而从当地雇佣工人,工资高不说,关键是技术不娴熟,干活比较慢,还喜欢磨洋工。

所以,趁着回家过年的时机,亲戚开着一台崭新的轿车荣归故里,向所有人展示在外赚了大钱。而这更是他招揽工人的手段,让别人愿意抛家舍业跟他出去打工,年底的工钱不会打水漂。

恰好父亲的手艺很不错,平时也是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有乡里乡亲的盖房子,都第一个来找父亲帮忙,而且都特别客气,就是想让父亲去做大工,盖出来的房子更让人放心。

亲戚虽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包工头,但也不例外,对父亲也是求贤如渴。他带着两条红杉树,还有一箱洋河大曲,找到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跟着他一起去工地上干活,工资按照最高的给,我依稀记得,是家里的两到三倍,足足有一百多。

当时,我还觉得特别有面子,心想你再有钱,也得找我爸干活。其实人家根本不是看中我爸的手艺,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更多的是看中我爸这个招牌。

有了我爸的加入,村子里甚至是隔壁村很多的泥瓦工就会主动找亲戚去报名,他也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招满想要的人数,而且还会择优录用,真可谓高明!

当然,刚开始父亲并不想跟着亲戚去外地,因为就是在这个节骨眼,镇子上的海绵加工厂正好扩招,已经在厂里工作好几年的大爷手里有两个招工名额,其中一个就留给了我父亲。

海绵厂,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大爷在海绵厂里面已经干了七八年,每天早晨八九点上班,下午五点准时下班,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村人来说,这份工作十分体面,就像城里人一样,不用每天下地干活,弄得满身泥土。

作为少有的几个技术工人,大爷的想法是让我爸一起到海绵厂里上班,他会手把手地教我父亲,让他很快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不用为技术不良而被老板苛责。

而父亲的技术学到手,也不会对大爷的工作有任何影响,如果大爷交给别人,那就另说了。

除了可以放心传教技术之外,大爷考虑得也比较长远。海绵厂那会儿生意特别好,每年的产量和销量都是翻倍上涨,不光是农村,就算是城市里,海绵床垫、海绵沙发以及海绵座椅都十分受欢迎。

不出意外的话,海绵厂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不用担心工厂倒闭失去工作的问题。而我们家到镇子上只有不到1000米的距离,骑上自行车也就几分钟的时间,上下班也十分方便。

现在看来,去海绵厂工作和去工地做泥瓦工,肯定是选择海绵厂更合适,可是碍于父亲没有太多的阅历,也没有长远的眼光,而且当时的工资只有50多块钱一天,一个月1500块钱左右,比去工地整整少了一半。

穷怕了的父亲被工地100多块钱的工钱吸引,最终放弃了更有前途的海绵厂技术工人的机会。

为此,大爷还苦口婆心地劝阻父亲,让他好好权衡,不要总盯着眼前的工钱。可是父亲总是以一种很浅短的理由来回复大爷,说自己看不了太远,眼下能赚得多最重要,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清。大爷十分无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恨恨地回去了。

在不断地质疑声中,母亲为父亲打包好被褥和衣服,装了满满的一蛇皮袋,然后背负着全家的重担和所有人的不解,坐上了亲戚包下的大巴车,一行几十人奔赴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工地。

父亲这一待就是一年,年底临近春节才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但是脸上是幸福的笑容,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缝在衣服里的厚厚一沓人民币交给母亲,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父亲始终在外打工,每年都是过了正月十五走,临近春节回,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在我的印象里,也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能够团聚,剩下的时间,父亲都是一个人在外打工,支撑起这个家的全部。

现在大爷已经退休了,而父亲依然在外打工,虽然工资从50块钱一天涨到了300块钱一天,收入也比以前多了很多。但是看着大爷拿着退休金,每天在家颐养天年,溜溜鸟散散步,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滋味。

再过几年,父亲就到了60岁,这是工地打工的年龄天花板,出于安全和体力考虑,超过60岁的人,工地坚决不会用。

年轻人要去工地或者工厂,进厂和工地哪个更苦

其实,如果不是当初父亲如此支持亲戚,毅然选择外地打工这个举动,可能在55岁就被劝退了。

大爷有时候还会提起父亲当初的选择不够明智,可父亲像是已经释怀了,也像是自嘲自讽的无奈,说当初的确应该听大爷的话,进海绵厂上班是最明智的选择。不仅工作比较体面,而且退休后还有退休金可以拿,不用到了五六十岁还出去打工。

但是,我知道这些话并不是父亲历经几十年后由衷的感言,只是用来掩人耳目罢了。

每次作出选择的背后,都会有全局的考量,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现在想想,特别是现在的我,已经处在父亲当年那个年纪,我越来越能理解父亲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不知道海绵厂工作稳定,也不是看不到长远发展,更不是父亲并不是没有眼光。

选择了去工地上班,的确是为了钱,但是不是为了自己能吃香喝辣,不是为了能够在同样泥瓦工出身的师哥师弟面前炫耀,更不是一时糊涂犯了错误。

对于父亲来讲,每年五千多块钱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这个家的温饱,供完两个孩子读书后就基本没有任何存款了,一点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没有。

他选择工钱更高的泥瓦工,住活动板房,吃大锅菜,穿着满是水泥灰的衣服,穿梭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中。的确为了能多赚一些钱,但更是想让家人的生活踏实一些,让我和弟弟能在学校里不至于因为比别人差得太多而被别人看不起。

所以,是进厂做130元一天的工人还是要选择300一天的工地。对于类似的问题,无论是二十年前还是放在今天,依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如果要选择体面和安稳,家里又不缺钱,少了这一百多块钱的工资不会影响家人的生活条件,那就没有必要让自己这么辛苦,现在稳定胜于一切,能做一辈子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相反,要是自己的家庭急需钱用,需要解燃眉之急,就算放弃长远,选择去工地上班挣钱,也不是错误的选择。

这些年,经历了各种打磨和历练,从刚开始相信选择大于努力到现在的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愈发感受到能给家人带来幸福,能让家人的生活更加安心,就是最好的的选择。

哪怕牺牲掉一些体面,放弃长远的稳定,也不算什么。相反,做出牺牲而坦然面对,恰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勇气和决断。

写在最后

人生要学会糊涂,什么事情都机关算尽,好处都想占着,不仅不现实,还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欲望深渊。

父亲是学会了糊涂,或者是看透之后的假装糊涂,不为别的,是为了儿女在别人面前吃穿不愁,不比别人差,能够更加有信心,也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而他所付出的,是放弃体面,一次次坐上拥挤的大巴或者绿皮火车,在熬过漫长的黑夜后,挺直了身板,在工地上建造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心。

生活,总会有无数个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不要过度纠结选择的对错,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我作出的选择是最适合自己的,问心无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