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趣闻 > 双减政策指什么意思(双减是指哪两个减)

双减政策指什么意思(双减是指哪两个减)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双减政策指什么意思,双减是指哪两个减

家校社资源有效整合,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双减”政策实施近一年,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和课业负担得到明显减轻,课后时间重归学生与家长手中。但受学校课后教育资源不足等限制,“双减”后“孩子怎么办”“孩子去哪里”等教育焦虑和困惑仍旧困扰着家长。若将家校社资源整合,则将有效纾解家长焦虑和困惑,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家长焦虑与矛盾:孩子怎么办?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秋季学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可见,“双减”将课后时间的自主权又交给了学生与家长。但教育内卷的惯性还在,中高考升学制度仍然没有变,这使得很多家长教育焦虑和矛盾仍存:孩子“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安排?孩子怎么办?媒体调查显示,仅有10%的家长为减负感到开心,52%的家长则选择了“焦虑,不敢躺平”。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与身心健康的焦虑转化为学科成绩升降的矛盾。可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双减”,合理安排孩子“多”出来的时间,纾解家长焦虑显得尤为重要。

课后期待和困惑:孩子去哪儿?

“双减”倡导减负提质,减的主要是学生智育负担,但同时需提高体育、美育和劳育质量,增加学生艺体、劳动和科学等活动,这需要相应的资源来支撑。很多城市家庭居住在高容积率的高层小区或老小区,孩子课后回家小区活动资源有限,且周边可利用的资源(如文体中心、体育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也存在协调难、密度低、距离远等不足问题。乡镇家庭虽然活动空间相对充足,但相比城市教育资源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更为缺乏。

针对以上问题,应将家校社资源有效整合,加强家长教育,纾解家长焦虑和困惑,为孩子课后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

整合家校社“软性资源”,家长有方向。

受教育内卷惯性及中高考压力等因素影响,“双减”后家长容易迷失方向,教育焦虑和困惑仍存。因此,加强家长教育是落实“双减”的重要前提。但家长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整合师资与教育内容等“软性资源”,让家长找到育人方向。

一是搭建家校社等多元“教师队伍”,如有教育经验的家长、大中小学校教师、心理专家、医生、营养师、社区人员和志愿者等,整合家长教育的师资资源;二是建构“家长教育信息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教育心理、科学沙龙、艺体、政策法规、非遗展示、劳动体验等主题公益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家长找到育人方向,护航孩子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指什么意思,双减是指哪两个减

整合家校社“硬性资源”,孩子有去处。

“双减”后,学生对艺体、劳动、科技等非学科类活动需求急剧上升,家长面临着“孩子去哪里”的课后期待和困惑。因此,有必要组建教育部门牵头的课后资源中心(网络),整合和协调家校社各方硬性资源,以扭转城市活动场地“寸土寸金”、乡镇活动设施“缺衣少粮”等不利局面,让孩子课后有去处。

一是协调文体中心开展亲子绘本、声乐、舞蹈、手工等主题公益活动,联系大中小学校开放运动场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二是协调乡镇文化站、中小学校等公共场所向孩子开放,同时可组织城区相应单位开设流动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围绕乡村孩子急需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活动开展专门的送“教”下乡、下村活动。

“双减”需要各方协力参与,家校社资源有效整合不仅能丰富家长教育的师资和教育内容等软性资源,而且能为孩子课后协调更多活动场地和设施等硬性资源,能切实为家长、孩子解决“怎么办”“去哪里”等具体问题。同时,家校社协同和资源整合,可以打破“各自为营”局面,提升“双减”的协同性和专业性,有利于育人共同体建设,有效助力“双减”落实和更上一层楼。

(本文为2019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专业认证制度研究”研究成果。作者:方晓田,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图片来自网络)

制作:卿前进

审核:贺春兰

本文来自【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